改写后的文章
“杨锁!杨锁!我是张三!”张三大声呼喊着,但屋内始终没有回应。见状,张三皱了皱眉,心中升起一丝不安。他便径直走进了屋内,空气中的恶臭越来越浓,几乎让张三的眼睛直发酸,忍不住捂住了鼻子。“天啊,这是什么地方!连牲口来了也会嫌弃这里吧!”张三一边说着,一边挥动着手臂试图驱散那股令人作呕的气味。
“这黑乎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”张三凑近一看,眼前的景象让他差点晕过去——成群的苍蝇四散飞起,毫不客气地撞向张三的脸。“啊!不!这是什么鬼地方?快来人啊!出事了!”张三吓得一边后退一边大声呼喊。
展开剩余85%人们常说,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努力工作,早日成家立业,而懒惰的孩子终究会自食其果。然而,有些孩子却偏偏不信这一套,总觉得懒惰也能活得好好的,怎么可能饿死呢?张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。那天,他上山砍柴,竟然在途中捉到了一只野鸡。正当他兴奋得快步往家走时,空气中传来了一股让他不安的臭味。
“今天真是个幸运的日子!砍柴顺便捉到了野鸡,回去给婆媳们炖个汤,婆媳一定会夸我好运!”张三嘴里哼着小曲,满心欢喜。然而,随着臭味愈发浓烈,他停下了脚步,开始环顾四周。“不会吧,这味道是不是有人在路边拉屎?”张三心里嘀咕,四下寻找原因。可他仔细一嗅,发现味道并不像是便便的臭味。
他转头一看,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破败不堪的房子。“这不就是杨锁的家吗?好久没见他了,进去看看他在干嘛。”于是,他迈步进入了这间破旧的小屋,结果便是前文的那一幕。
张三走进屋里,看到了那团黑乎乎的东西。仔细一看,他浑身一震——那竟然是一个人的尸体,身上爬满了蛆虫。这景象令张三差点呕吐出来,他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出屋外,急忙找来村里的人。没过多久,村头的大妈和一些壮劳力就赶来了,纷纷围住了小屋。
“听说了吗?这人看起来是杨锁!他死得真惨,尸体上全是蛆!怎么死的呢?”村里的一位老年人低声讨论着。另一个村民接着道:“他平时懒得跟个死鱼似的,加上他哥哥也不管他,估计就是饿死了。父母一死,他自己就成了活死人。”
“可怜他一命可悲啊,但说句实话,这种人也活该,懒得都不行。我们帮过他多少次了,帮一时、帮一世也得有限。”一旁的村妇有些冷淡地说道。
“死了也好,总比活着继续糟蹋粮食强。”有人冷笑着回应。
大家纷纷指指点点,几位小伙子将尸体简单地处理好,带了出来,周围的人不禁捂住嘴巴,纷纷散开。村里人简单地挖了个坑,把杨锁埋了。这一切仿佛都是早有预料,但对于杨锁的死,村里的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慨,更多的是无奈和冷漠。
杨锁的死因至今仍无人确切知道。可是他年仅二十三岁的年纪、孤独死于家中的悲剧,像是一面镜子,反射出了他懒惰、无所作为的人生。杨锁的一生,充斥着父母过度溺爱和纵容,正如古人所说“慈母手下多败儿”,他也因此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。
在杨锁的家中,小时候的他曾是父母的骄傲。父亲杨继春一边喜笑颜开地看着妻子怀孕,一边满心期待着孩子的出生。父亲的脸上洋溢着自信:“这肚子一看就是个大胖小子,到时候我们一定要请亲戚朋友们一起来庆祝!”虽然妻子仍在怀孕初期,杨继春却早早猜测出孩子是个男孩,“我预感准得很,肯定是儿子,你不许说反话!”
果然,孩子顺利降生,杨继春激动得几乎疯了,“母子平安!”他一边欢呼,一边拍着手,脸上的笑容几乎从未消失过。医生刚出来就被杨继春笑声震得一愣,幸好他还是耐心等待了几秒钟。随后,他迫不及待地冲进产房,紧紧抱住孩子,久久不愿放手。
妻子虽然有些虚弱,但也忍不住想要看看儿子,“给我看看咱们的孩子。”她费力坐起来,眼中充满了母亲的柔情。然而,医生及时阻止了她,“您还是躺下休息吧,这样不利于恢复。”
他们给孩子取了个名字:“杨锁。”这个名字饱含了他们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待,“锁住孩子的幸福,锁住我们的希望。”但日后的生活,却并没有如他们所愿。
杨锁从小便是家中的“宠儿”,妈妈几乎放弃了所有工作,只顾着照顾他。杨锁聪明,三四岁便能说话了,这令父母更加欣喜,日复一日地宠着他,把他捧在手心。然而,这种宠爱却给了杨锁错觉,认为什么都能依赖父母,甚至连走路都不愿自己学。等到他两三岁时,依然不会走路,杨锁的妈妈背着他晒太阳,看到外面的孩子在玩耍时,杨锁忍不住撒娇:“妈妈,我也想去玩!”
然而,杨锁的妈妈却一脸严肃:“不行,那些孩子玩得太危险了,万一受伤了怎么办?”她越想越担心,心里甚至生出一些愤怒,觉得那些孩子的父母太不负责。“不行,太危险了,回屋去睡觉吧,乖乖的。”
尽管杨锁不满地哭闹着,最后还是被妈妈哄回了屋里。妈妈从不允许杨锁接触外面的世界,生怕他会遇到什么意外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